兩岸股市即將迎接三「創」鼎立時代?台灣創新板的機會在何處

Anson
Oct 17, 2020

台灣證券交易所在本月14日表示:「為扶持新創產業發展,完善企業籌資管道,並擴大我國資本市場規模,台灣證券交易所參考國際資本市場實務,研提創新性新板規劃案」。

看到這則新聞,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是對岸已經設立的科創板、創業板等。科技創新已經是現在市場發展的主軸,健全的資本市場有助於吸引創新產業的引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兩岸三「創」市場會呈現既競爭又合作的模式,如何吸引具有創新能力的公司上市是亟需面對的難題。以下將分析三個創新板塊的異同,方便投資者了解投資機會。

延伸閱讀:中國投資專欄──中國納斯達克「科創板」和螞蟻集團

為什麼要設立創新板?

傳統的股票市場的上市要求相對比較保守,會要求公司有穩定的獲利能力,才能在股市募集資金,但現在許多新創產業,在發展初期都是處於虧損狀態,不符合上市的資格,但又急需募集資金投入到研發創新中,所以需要另闢一個股票交易市場來滿足這些公司的募資需求。美國的納斯達克交易市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許多科技巨頭就是在此成長起來的,因此設立一個對創新產業友善的股票市場對於新興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美國納斯達克交易市場

兩岸的股票交易市場

兩岸交易所比較

接著來比較兩岸的交易市場。中國有兩大股票交易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深交所),其中上交所有「科創板」、深交所有「創業板」,是目前亞洲較為活躍的新興交易市場。從上表可以看到,台灣雖然很早就創立了股票交易市場,但在創新板塊的發展就比較緩慢。其實有個小插曲,過去台灣就有一個很失敗的「創櫃板」案例。2013年推出的創櫃板,最初設立目的也是為了扶植微型創新企業,但當初為了保護投資人,創櫃板只能募資、不能公開交易,導致創櫃板成效不彰、募資效果不佳的結果,只有90家公司在此上市。

台灣多層次資本市場

兩岸創新子板的比較

下表比較了三個創新子板,可以發現此類創新子板的整體本益比都很高,例如創業板有60倍、科創板更有90倍!高本益比為公司帶來的是更高的估值,也代表著能募集更多的資金,這也是創新子板的特性之一,若創新子板不能夠為公司帶來更高的估值,那其上市的意願就可能不高,也就無法達到設立新板塊的用意。另一個明顯的差異是在,子板的交易資格,可以看到門檻最低的是創業板,幾乎每個人都可以交易;其次是科創板,有資金和投資經驗的要求,但也不是特別苛刻;最嚴格的是台灣創新板,散戶要3000萬的資產才能投資!形成了難以跨越的門檻。

三個新興子板的比較

台灣設立創新板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不得不承認,台灣金融環境相對保守,一些制度創新的進展比較緩慢。我認為設立創新板是有相當必要的,從數據來看,台灣的GDP是中國的二十分之一,但股票市值卻是中國的十分之一,代表台灣資本市場運作相對成熟,企業也能獲得較合理的估值,是公司較為理想的上市地點。

有鑒於之前「創櫃板」失敗的經驗,首先要知道創新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募資!這是最關鍵的功能,因此若創新板的本益比和主板差不多,對於創新公司來說吸引力不高,參考科創板、創業板動輒60到90倍的本益比,這才是企業選在這此上市的原因,能夠募集到越多的資金,公司越能夠在技術領域保持領先;第二,投資門檻真的過高,無疑阻礙資本的進入,那又如何提高公司估值,為公司募資呢?證交所的做法就是典型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思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餵這些創新公司,這些公司能發展的好嗎?而且以「保護投資人」的名義,將散戶拒於門外,無疑是剝奪散戶實現階級提升的機會,難道只有有錢人、法人機構才有資格分享科技創新帶來的紅利嗎?這種「為投資人好」的思維,就是將散戶視為無法理性判斷能力的人一樣,排除在所謂的「專業投資人」之外,這種作法不利於市場健全的發展。

菁英階層決定散戶能買什麼

政府該做的應該是制定規則,確保公司合法的運作,其他的交由市場去決定,避免因過多的監管導致新創板又胎死腹中,錯失機會。

--

--

Anson

現居北京,從台北跑到北京,學的是城市規劃。有越來越北漂的趨勢。每天的工作就是看文章寫文章,再經營一個平台些好像也沒差(? ansontu1125@gmail.com